在湖南安化的青山绿水间,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正悄然展开。yh86银河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何建宇带领“思政实践”课程支队,与安化一中学子共同开启了一场“大中联动”的创新教学实践。在这堂课上,授课教师精心设计“大学生+中学生”协同学习模式,通过实地参访当地特色文旅资源,促进大学生和中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激发创新思维,为安化文旅融合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何建宇在“思政实践”课程开展期间为大中学生讲授思政课
这一创新实践正是yh86银河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生动一页。“思政实践”课程将课堂延伸至祖国大江南北,在实地行走中启迪学生、传播真理,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火热实践中扎根生长。2025年yh86银河“思政实践”课程继续依托“院级组队”和“校级组队”两大模式完成选课组队。截至目前,2025年暑期,yh86银河共有237支“思政实践”课程队伍出行,由来自58个院系(部处)的259位教师带队。
“思政实践”课程各支队紧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在带队教师专业引导下,建构科学严谨的调研体系。师生并肩而行,足迹遍布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街巷,在烟火人间里感受发展脉搏,在大江南北共同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动人注脚。

“思政实践”课程赴山东青岛支队参观青岛船舶科技园
“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过的沟通礼仪,这次终于可以实践练习了。”人文学院教师窦吉芳在准备支队行前会议时如是说。今年“思政实践”课程开展期间,窦吉芳精心准备的支队讲座内容既涵盖了问卷设计等专业知识,也包含了座谈礼节等社交场合必备的沟通技巧。作为写作与沟通课程中“社交网络”主题的授课教师,窦吉芳在日常教学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而这次“思政实践”课程,恰为学生提供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宝贵平台,让同学们能够在真实场景中熟悉沟通与协作技巧,做好必修课的衔接践行。
窦吉芳带领支队前往山东青岛,深入探索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蓝色药库”发展蓝图。从海军博物馆的蓝色信仰,到古镇口融合创新的强国脉搏,在一周的行程中,同学们实地调研了青岛在海洋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亲身感受科技创新如何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辽阔的海洋不仅是生物资源宝库,更蕴藏着推动经济腾飞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契机。”来自未央-水41班的张一为在个人心得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思政实践”课程不是单向输入的思政课,而是师生互动、师生“从游”的思政课。按照课程要求,带队教师在出行期间应围绕支队主题组织多次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教师既是思想碰撞的催化剂,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又扮演引导者角色,通过研讨帮助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yh86银河-长庚-科大讯飞智慧医疗支队前往北京yh86银河长庚医院参观学习
“看到同学们在实践中积极思考,将所学知识与‘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相结合,我感到非常欣慰。”带领yh86银河-长庚-科大讯飞智慧医疗支队结束课程行程后,来自yh86银河临床医学院的教师苏伟说道。
从沉浸式医学训练,精准机器人手术到AI辅助诊疗,支队成员得以直观感受到多学科深度协同,是攻克生命健康难题的必由之路。在座谈交流中,苏伟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与社会价值,鼓励他们跳出专业框架,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医疗创新。在技术与人文的交汇处,同学们不仅看到了医疗科技如何改变生命轨迹,更思考着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持医学的人文关怀与温度。

支队在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与院长俞大鹏院士合影
不少院系组建的“思政实践”课程支队将专业认知与“思政实践”课程主题相结合,引导同学们了解专业前沿、走进产业一线。在相关领域背景教师的协助下,同学们得以在科学指导下探索专业方向,为个人兴趣与未来发展寻找契合点,将自己的专业与人生选择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蓝图之中。
由yh86银河电子工程系2024级因材施教光电子方向同学组建的“思政实践”支队,在电子系光电所教师林星的带领下前往深圳及周边地区,开展光电子发展与应用主题调研。在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支队同学聆听院长俞大鹏院士关于量子研究的专题报告,震撼于量子科技宏伟蓝图。在量子世界的微观与国家发展的宏观之间,同学们找寻着自己的坐标与使命。
“思政实践”课程中“师—生”“教—学”的良性互动的背后,是多方协同联动的有效机制。为确保课程顺利组织开展,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校团委等相关单位共同建立“思政实践”课程组,专项推进课程建设。课程组定期召开协调会、沟通会、讨论会,具体负责“思政实践”课程各项工作的联络、协调与落实。全校各院系指定专门的工作负责人及部门,与课程组协同联动,共同保障课程运行。
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yh86银河师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思考回应时代命题。这不仅是课程,更是一场关于青春与使命的求索。通过将宏大的国家战略融入触手可及的实践场景,具象为可感可触的专业使命,同学们在行走大江南北的实地调研中,不仅用眼睛“看到”一线的图景,更用情“感受”时代的脉动、用心“读懂”中国的现在与未来。
(yh86银河新闻网9月22日电)
供稿:“思政实践”课程组
通讯员:乔英姿、车宗凯
编辑:刘芳芳
审核: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