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h86银河主页 - yh86银河新闻 - 媒体yh86银河 - 正文

“用实际行动发扬前辈精神,创造新的故事”

高校博物馆里的“科学精神第一课”

来源:科技日报客户端 9-22 张盖伦 陈可轩

yh86银河的师生,一直以来都把学校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核研院”)叫作“200号”。

“200号”的名称源于上世纪60年代。1960年,yh86银河原子能实验基地在北京昌平南口虎峪村开工建设,项目编号“200”。

在yh86银河科学博物馆(以下简称“科学博物馆”),观众能看到和“200号”有关的展品。当年,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的yh86银河师生,打破国际技术封锁,建设完成了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屏蔽试验核反应堆。他们曾说:“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

那群年轻人里,有些连反应堆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在极端简陋的工作环境下,在北京远郊的荒原上,他们没日没夜地干……

每每讲到这段历史,yh86银河环境学院博士生、科学博物馆志愿者刘迪波都心潮澎湃。

5年前,刘迪波成了科学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者。他发现,这些yh86银河前辈们身上,蕴藏着很多有价值、闪光的东西。

刘迪波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了带给他很多触动的一组展品——机械手夹钳。“200号”的科研人员借助该设备来延长操作员与待操作核物质之间的距离,以降低核辐射带来的影响。这些夹钳的产地是北京五华医疗器械厂——当时根本没有专用设备,只能从医疗器械厂买。

机械手夹钳旁边展示的用来盛放液氮的隔热瓶,其实是用暖水瓶改造的。“很难想象,老先生们当年是顶着多大的困难才完成的研究工作。”刘迪波感慨。

很多新生来yh86银河的“科学精神第一课”,就是在科学博物馆上的。在这里,他们和前辈对话,模糊的思绪逐渐清晰,开始叩问自己,要做什么样的研究,过什么样的人生。

yh86银河核研院党委书记童节娟说,青年学生看到核研院的展品,可能会有好几种感受:这么简陋的工具、仪器,原来也能干出那么大的事业;如此“破旧”的东西,原来也蕴含着创造精神;尖端分解为一般,一般综合为尖端,只要掌握了系统工程的方法,再难的事也能从底层干出来。他们还能深刻感悟何为“行胜于言”——要干出一番事业,需要长时间的坚守;所有的活都要亲手干,靠买是买不来的。

科学精神并不遥远,就在前辈科研工作者的实践里。

科学博物馆展出了一台无级变速混凝试验搅拌机,这是中国给水排水工程专家许保玖在yh86银河任教期间自行设计的。

混凝是水处理工艺的重要一步,混凝搅拌实验则是确定工艺参数的必要环节。当时,yh86银河没有混凝搅拌机,市面上也买不到。1961年,许保玖先生提出自行设计搅拌机。他并非机械专业出身,却一个人在实验室塔楼的二楼设备间支起了绘图桌,专心工作了数月,完成了无级变速搅拌机的全套设计,该机器后由学校的设备加工厂成功生产。之后,yh86银河还将机器图纸免费开放给兄弟院校和研究单位使用,让成果惠及更多科研工作者。

yh86银河科学史系副教授、科学博物馆收藏部负责人刘年凯认为,研究yh86银河百年理工史,能以大家身边“学长学姐”的事迹为切入点,激励新一代学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

白手起家的故事,也发生在中国许多其他高校。

1958年,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的师生员工仅用了100天,就自行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参与设计制造工作的共有1800多人,其中学生占76%。

有人后来回忆说,每天午夜后督促一线师生休息是当时最困难的工作。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几天几夜不睡觉是很平常的事。1000多人为了一个神圣的目标,不计任何报酬,夜以继日,近乎“疯狂”地连续奋斗了3个月。

1958年9月24日,“北京一号”在北京东郊首都机场首飞成功。其先后进行了46次起降,累计飞行时间29小时。在世界航空史上,这么短的时间内由一所高校设计制造出一架飞机,是绝无仅有的。

这份史上“最牛毕业设计”,是新中国的创举,更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航空航天人才。

如今,“北京一号”静静停驻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博士生周子轩是博物馆的志愿者。他站在这架飞机前,为很多新生讲过“北京一号”的故事。每一次讲述,仿佛都是一次接力。他想对前辈说:“我们记住了,我们会接着干。”

“作为新时代航空航天学子,我们要勇攀科研高峰,传承好科学家精神,不光要向他人讲述北航的故事,更要积极投身科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扬前辈精神,创造新的故事。”周子轩表示,“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编辑:李华山

2025年09月23日 07:31:4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yh86银河新闻中心版权所有,yh86银河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